欢迎您来到西北师范大学审计处网站      现在是:
站内搜索

风险导向的高校内部审计整合框架

风险导向的高校内部审计整合框架

                                                                                                                 陈晓芳
 
                            (武汉理工大学审计处,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 高校内审业务的不断拓展,内审责任和风险日显突出。分析了高校内审风险特征,提出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高校内部审计,并建立了风险导向的高校内部审计整合框架。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导向;整合框架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等院校的投入不断增大,各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格局逐步形成,高等院校已经脱离了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状况,步入了多渠道筹资的办学模式。高等院校教育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也越来越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更要在资金的有效使用、降低办学成本等方面发挥有效的监督和规范作用。内部审计正逐渐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效手段。高校内部审计随高校的发展而普及和深入,传统的查错纠弊式审计逐渐发展成为全程参与、服务内部管理的助手参谋型审计。高校内审机构履行着经济活动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内审业务的不断拓展,内审责任和风险日显突出。因此,在高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是十分必要的。虽然理论界和实践工作人员对高校内部审计作了许多探讨,但内部审计仍显得落后,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1风险导向的高校内部审计
1.1高校内审风险特征
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应监督、评价学校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价机构治理、运营及信息系统方面的风险因素。二是控制。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控制的效率与效果、促进控制的不断改善,以此来帮助机构保持有效的控制。三是管理。高效的管理制度,有利于监控目标的实现情况,确保责任制,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并改进高校管理程序,为高校管理做贡献。IIA要求内部审计活动应帮助机构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帮助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而高校内部审计在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中存在自身的特点。
1风险后果的间接性
高校的直接经济活动有限,且高校内部机构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一般不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但内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比如对领导干部的任期评价,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对被审人的任用,从而影响被审计人甚至其所领导的一个部门的发展。对于高校来说,内部审计师应更多地将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扩大为高校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各种风险,并将其作为确定审计项目及其审计重点的依据。
2内部审计风险损失的隐蔽性
审计风险造成的各种损失特别是对高校生存发展的宏观方面没有明显的数据来衡量,故不被一般人所知晓,有的损失甚至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者本人都未觉察到。
3业务风险的熟悉度
相对于社会审计来说,内部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更了解,控制活动和经济运行情况也更熟悉,这也是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运用这种现代的审计方法,可以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高效率的审计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1.2风险导向的高校内部审计
高校风险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风险识别与分析。通过审核组织的强项、弱点、机会和威胁,识别所有的风险,并对风险的来像、可能性及后果进行分析。(2)风险评价与控制。根据现有管理、能力、技术、程序及风险偏好程度等对已识别风险进行评价,确定可控和不可控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3)风险规避与处理。对于在可接受水平的风险,应通过减少后果、减少可能性、转移风险或保留风险等来加强控制力度;规避不可接受风险。
高校内部审计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内部审计人员以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历史运营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方式,变为更加关注高校面临的风险和未来的发展及为降低风险所进行的一项管理活动。在快速发展的时代,管理当局需要了解变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而固定的、静态的控制体系只能反映过去的情况。因此,在高校,内部审计通过对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等的分析,提出降低风险的建议,可以使学校在保证办学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最终降低审计风险。
高校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审计报告中关注的是学校当前及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准备,是现行经营活动与战略计划之间的“桥梁”。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采用一种动态的评价模式,把审计的起点放在关注学校发展战略和识别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分析风险,并与管理和决策层进行有效的沟通,为学校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风险导向的高校内部审计整合框架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这是由审计本质特征和审计业务特点所决定的,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审计风险绝不能完全消除,但是它具有可控性,无论哪一种风险,都可以得到控制,阻止它由潜在性转变为现实性,而不引发经济责任。作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运用先进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采取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风险全面运用于审计过程中,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在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确定的范围。而风险导向审计势必需要变革现有的审计思路、方法和技术。
2.1整合内审的内部优势
源头参与,事前监督,过程控制,减少审计风险。内审机构作为高校的“经济警察”,必须主动介入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积极参与组织管理工作,监控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融监督和服务为一体,在监督过程中,能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地提出改进建议,防止问题的产生。这种源头参与式的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审计开始时,就对被审部门抱着信任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内容、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2)征求被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3)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4)向被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期中审计报告可以是口头的,非正式的,以便及时就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5)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2.2整合内外部审计资源
随着高校办学投资多元化,高校业务活动越来越多,内部审计的范围也大大扩展。审计人员知识能力要与审计内容相适应,避免承担从事不能胜任或不能按时完成的业务,适当进行外部委托,实现内部审计风险外部转移,降低自身审计风险。(1)不同的审计项目,项目中不同的工作,对审计人员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只有合理地分配人员,使审计人员各尽其才,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当审计人员发现审计事项涉及技术和能力超出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时,实施风险转移。当审计项目的量超出应有的人力范围,当审计项目的内容超出人们的能力时,可考虑内部审计外部化,对部分审计业务适当进行外部委托,聘请资质较高的社会审计机构,以内审机构的名义转让该项审计业务,从而将审计风险转移出去。此外,对相关部门提供的审计证据,必须注意审计责任的分解,由此引发的审计风险应由出证的单位或人员承担责任。
2.3整合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当前,尤其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改革,培育和发展国家、社会、高校内部、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高校应顺应内部审计发展的潮流,还高校内部审计以本来面目,即“以服务职能为核心,监督职能要服从于服务职能,在服务中实施监督,在监督中强化服务”,实现高校内审机构职能的正确定位。以服务为先,更重视促进被审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做到有针对性地帮助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建章立制,堵漏补缺,充分而有效的发挥内审作用。服务于高校的内部管理工作的高校内部审计只有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才能从监督和服务职能两失的尴尬境地中解脱出来。
高校内部审计核心在于对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确认,是为经济工作服务的。把工作重点从单纯的财务收支监督转变到经济责任、效益及内控制度等的审计方面来。高校内审的定位点确立在促进加强内部管理,为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其监督作用是通过管理控制系统发挥出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内审的作用,内部管理加强了,也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或减少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发生。
2.4实行高校内部审计公开制度
校务公开必然要求学校审计公开,教育审计公开己成为校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高校内部审计公开制度,采用适当的方式“四公开”教育审计结果,通报审计工作成果,扩大教育审计影响面,把审计工作的质量评价权交给教职工,接受监督,是融内部审计工作于学校事业的发展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高校审计公开涉及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主要为4个方面:(1)审计规章制度公开。审计部门有责任对国家颁布的审计法律法规、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系统审计规章及审计规范、学校制定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办法进行及时的介绍和宣传。(2)审计项目结果公开。即审计部门将依法开展的审计项目的结果公开。例如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基建维修审计结果、专项审计结果以及审计调查结果等。(3)审计程序公开。审计部门在实施审计前,公布审计工作程序、步骤和具体要求,使审计客体在充分了解审计程序的情况下,积极配合审计业务的开展。(4)审计纪律公开。审计部门将审计法律法规规定的审计工作纪律予以公开。包括纪律的内容、遵守的要求以及违反纪律的处理等。
2.5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风险意识
要严格把好高校内审机构的人员素质关,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政治素质好,专业技术精,工作责任强的基本条件。(1)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人员必须要熟练地掌握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通晓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要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要不断进行业务培训,定期进行审计业务学习,重视审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各项审计活动中边实践边学习。(2)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的政治素质。审计人员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高校审计部门要积极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审计人员的头脑,树立为高校改革和发展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在审计工作中贯彻的自觉性。(3)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控制:高校内审机构要制定审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考评、奖惩办法,约束和规范审计人员行为,要严格遵守审计人员准则,结合高校党纪、党风教育和廉政建设,常抓不懈,使审计队伍作风硬,业务精,能干事,干好事。
2.6加强审计业务管理,完善内控制度
一方面,完善审计作业程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作业程序,主要做好如下几个环节的工作:(1)做好审前准备;(2)认真选派好审计人员,组成高效率、富有凝聚力的审计小组;(3)对审计项目做详细的计划,(4)收集充分、可靠的相关审计证据;(5)仔细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后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编制审计报告;(6)检查审计质量进行。另一方面,应建立审计“三级”复核制度,即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由其他审计人员复核,然后由审计组长复核,最后再由审计机构负责人审定;其次建立审计讨论制度,审前由审计小组和审计机构负责人讨论审计的重点内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讨论,在撰写审计报告前应汇总审计工作底稿,由审计组成员讨论归纳审计结果和审计报告应出具的方式等。
3结束语
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避免和减少损失浪费、提高使用效益、健全内部控制、保障高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认同。就高校内部审计所具有的职能和作用而言,其发展潜力仍然巨大,前景相当广阔。风险导向的高校内部审计整合框架为高校内部审计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路扬. 发挥高校内部审计作用.促进高校资金规范运作[J].中国审计.2003.07
[2] 张宏禄. 浅谈高校内审人员的能力及审计质量[J].改革与战略.2003.06
[3] 王立克. 于明兰. 浅谈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和体会[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02  
[4] 樊安林. 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相关阅读:
设为首页 | 管理登陆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2013 西北师范大学审计处 ::::::::
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安宁东路967号   电话: 0931--7971908    0931—7975019